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今年以来,楼市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1~4月份,不管是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还是开发投资,跌幅都在收窄,累计销售面积或金额跌幅甚至降至3%以内,高品质项目带动下新房销售价格还在上涨。但4月份以后,这些指标跌幅有扩大的迹象,开发商层面出现“以价换量”现象,止跌回稳的局面亟待夯实,接下来的四个月,特别是“金九银十”至关重要。
1~7月份,全国新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下跌4.0%和6.5%,跌幅比上半年分别扩大了0.5和1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近期一线城市二手房价再度领跌70城,且跌幅扩大。
新房市场方面,根据克而瑞的统计,包括京沪在内,7月份30个重点城市新房市场平均开盘去化率环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高品质住宅销售回升的带动下,京沪新房价格保持止跌回稳态势,但热度最高的上海,新房价格环比指数涨幅连续收窄。
近年来,开发商和购买力有回归主城区的趋势,导致外围新房库存去化周期拉长、二手房挂牌明显攀升。比如,上海外环外新房库存占全市的70%,各个区消化周期普遍超过20个月。同时,外环外二手房库存挂牌占比近40%,在以环线划分的四大片区占比最高。上海还在2021年对“打新”的新房要求获得产权证后5年内不得上市,意味着2026年会有“次新房”解禁,可能迎来大量挂牌。
同时,购买力转移叠加供应较大,近期还出现新房和二手房(主要是楼龄在10年以内的次新房)内部或相互间的价格竞争和抢客行为,这也是一些一线城市二手房价领跌的原因,进而传导并致外围新房价格走弱。
8月18日,国务院会议强调了“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基于此,8月份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了楼市政策,共同点就是收缩了住房限购政策的空间,比如京沪两地户籍居民家庭在外围(北京五环外、上海外环外)购买住房不限套数,连续缴纳1年(上海)或2年(北京)及以上社保或个税的非户籍居民家庭或个人,在两地外围购买住房也不受套数的限制。同时,两地在公积金政策方面,也做了明显的优化。
此次京沪密集纾困楼市,政策方向和着力点基本相似。特别是在公积金贷款方面,首套、二套房可贷额度的大幅度上升,考虑到近期房价明显回调,公积金提取或贷款可以覆盖首付或贷款,一线城市刚性或刚改需求(比如结婚、生育子女、父母投靠等)的购房门槛明显降低。若能将需求部分引至此次限购政策释放出的外围区域,一线城市楼市的稳定性就会提高。
对于已经到来的“金九银十”,首先应该避免开发商层面“以价换量”的价格战抢客行为。笔者认为,各地行业协会(比如房协、中介协会)应基于行业长期稳定的考虑,发挥自律机制效应,号召辖内房企除了常规的营销优惠之外,不得推出所谓工抵房、超低价房等宣传,给市场传递价格更低的信号,缓解市场观望的预期。
其次,超高得房率的新规住宅在户型、配套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市场认为的最大优势是赠送面积大,实际价格可能比其他在售项目要低。这种综合优势导致非新规住宅、次新二手住房受到较大冲击,也不得不降价售房。因此,建议在“金九银十”期间,各地住建和市场监管部门严管房企营销内容,杜绝宣传高得房率,给市场传达高品质并非高得房率的信号。
再次,鉴于近期二手住房价格下跌较明显的现实,且与新房价格存在竞争式循环下跌的态势,建议“金九银十”期间各地住房管理部门加强对中介机构挂牌、带看、撮合的理性管理,避免二手房价格无序下跌导致的预期转弱。
最后,考虑到目前刚需、刚改转向二手住房,品质改善主要转向新房市场,“金九银十”期间各地要优化二手房“卖旧买新”的循环。一是本着适当让利、做大蛋糕、分享红利的共赢思维,动员开发商、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装饰装修等积极参与,降低各环节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二是相关部门要本着“哪里堵塞、疏通哪里”的思维,打通“卖旧买新”的堵点,比如疏通带押过户堵点,规范二手房贷款年限和评估价值,撮合“低买低卖”的理性交易单,鼓励卖家完善室内居住环境,加大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对于片区“补短板”的宣传力度等。
同时,各地不应把“金九银十”当作去库存、去尾货的好时机,而应把性价比较高的好产品拿出来,给市场让利,以优质供给激发需求潜力。当然,对于存在配套服务或设施短板的,要加大巡查手段,给出补短板的最后截止期,增强市场购房的积极性。另外,这段时间居民外出频率高,可以将文旅活动、假日经济与住房消费嫁接起来,提振市场情绪的同时挖掘消费潜力。
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