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怀疑精神在人类社会思想进步和文明的创造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朱熹在谈个人的学习规律时也说过:“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要做好编辑工作,应当在怀疑中证实正误,在怀疑中创造精品,于“想当然”之处产生怀疑。
想当然之处的怀疑需要知识底蕴。怀疑并不是简单地充满好奇,而是以一定的知识积淀和思考习惯为前提。前些年,一次校对中,一位作者在文稿中引用了国外某学者2003年著作中的表格,其中一单元格反映的信息是将“人均836美元”列为“高消费大众社会”的标准。从对经济生活和国家历史各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我感觉这个标准与中外各国发展阶段特征有着较大差距;因为“总体达到小康”是我国在进入世纪之交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记,而小康的标准,被时任国家领导人提出是人均800美元,但这远不是高消费社会的标准。于是我对这一数据产生了怀疑,但经仔细核算,确认表格中横纵数据和上下文相互印证、无懈可击。怀疑心驱动我联系作者查证,终于发现是在引证时忽略了脚注中“以20世纪40年代的美元购买力为标准”来计算的这一关键细节,后来在编校中得以补正。
想当然之处的怀疑需要有系统思维。合理怀疑的想法,往往不是仅仅因为一句或者一段话,甚至不是看了一整篇文章内容就会产生的,而是在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作者的文稿相对照、比较时产生,这就需要编辑有前后联系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例如在编校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时,都遇上了俄国二月革命后曾建立了苏维埃的论述,但一位作者用的是“工农苏维埃”,而相隔10几页之后的另一位作者用的是“工兵苏维埃”,我在此时产生了怀疑。后来证实,原来是其中一位作者的笔误造成的。
想当然之处的怀疑需要有数字敏感。在量化研究方法逐步被社科期刊大量使用的今天,许多作者用数学模型来说明论点验证结论,编辑不可能再手工建立模型一一校核试验数据,但必须对常识性的结论尤其是数字有足够的敏感度,分量是否小于或等于总量?各结构份额的比例加起来是否是100%?边际量的变化是否早于平均量的变化?各个部分的和是否等于总数?等等。
作者:魏新,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责编,职级四级调研员,《四库学》副主编
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