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图片
在中医理论中,牙痛并非单一病症,多与脏腑失衡相关,其中以胃火炽盛与肾水亏虚最为常见。阳明经循行过齿,若过食辛辣厚味,致胃火上炎,循经上攻牙齿,便会引发牙龈红肿、疼痛剧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水不足则虚火上浮,灼伤牙龈,多表现为隐痛绵绵、牙齿松动。此外,风寒、风热之邪侵袭,或龋齿、牙宣等局部问题,也会诱发牙痛,需辨证施治方能根除。
翻阅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有云:“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景岳全书・齿牙》亦载:“牙齿痛,多由胃火上炎,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外科正宗》中也提到:“齿痛者,有风、有火、有虫、有虚,宜分治之。” 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牙痛的中医病因病机,为后世调理牙痛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西医角度看,牙痛多对应牙髓炎、根尖周炎、牙龈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疾病,常因细菌感染、牙髓充血、牙龈肿胀或牙齿损伤引发,表现为牙齿疼痛、牙龈红肿、咬合不适,严重时伴面部肿胀、发热。
应对牙痛,中医常用玉女煎加减方,其基本处方为:生石膏 15~30 克(先煎)、熟地黄 12~18 克、麦冬 9~15 克、知母 9~12 克、牛膝 9~12 克。在此基础上,我常加乳香 3~6 克、没药 6~9 克以增强活血止痛之效,再加山药 15~30 克健脾益胃,防止生石膏、知母之寒凉及乳香、没药之滋腻损伤脾胃。此方用法为一天一剂,加水煎煮两次,早晚分服。其功效为清胃泻火、滋阴补肾、活血止痛,适用于胃火炽盛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尤其对牙龈红肿疼痛、口干舌燥、牙齿松动、咬合时疼痛加剧,或伴口臭、便秘等症状效果显著。方中生石膏、知母清泻胃火,麦冬、熟地黄滋阴补肾,牛膝引火下行,乳香、没药活血通络以止疼痛,山药健脾护胃,诸药合用,既清实火、降虚火,又能止痛护胃,标本兼顾。
针对不同伴随症状,此方还可灵活加减。若患者饮食不佳、脘腹胀满,加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 10 克,以消食化积、健脾和胃;若睡眠差、多梦易醒,加炒酸枣仁 15~30 克、柏子仁 9~15 克,以养心安神、改善睡眠;若牙龈出血明显,加白茅根 15~20 克、侧柏叶 12~15 克,以凉血止血;若牙齿松动严重,加枸杞子 15~20 克、菟丝子 15~20 克,以补肾固齿;若疼痛剧烈难忍,加细辛 3~6 克、白芷 9~12 克,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若口干舌燥明显、津液亏虚,加玉竹 12~15 克、天花粉 15~20 克,以生津润燥;若伴有口臭、便秘,加黄连 6~9 克、大黄 6~9 克(后下),以清热泻火、通腑泄热;若牙龈肿胀明显、有脓液渗出,加金银花 15~20 克、连翘 12~15 克,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若遇冷疼痛加重、畏风怕冷,加防风 9~12 克、生姜 3~6 克,以祛风散寒;若病程较长、体质虚弱,加党参 15~20 克、黄芪 15~20 克,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加减思路为个人临床用药经验总结,仅作参考,不构成用药建议。牙痛病因复杂,个体体质、病情轻重差异较大,盲目用药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不良反应。若出现牙痛症状,务必及时由专业中医师面诊,结合舌象、脉象及具体症状辨证处方,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方能安全有效缓解疼痛,守护口腔健康。
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公众号留言,我为你专业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